目录
教学资源
教学运行
提醒中国贸易现实及比较优势陷阱 返回
所属实验项目案例库::
国际经济学(英)
教材:
教学软件:
精品实验项目内容

Chapter 2 Foundation of Modern Trade Theory

 

案例1

 

案例名称:中国贸易现实及比较优势陷阱

 

案例适用: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现实经济中的适用性

 

案例来源:蔡赟,比较优势陷阱及其对中国的实证分析,《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06 , 19 (3) :44-47。在编辑过程中做了适当修改。

 

案例内容:

“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它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入比较利益陷阱。比较优势陷阱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它是指执行比较优势战略时,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机会成本的大小来确定本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运用劳动力资源和白然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从而只能获得相对较低的附加值。并且比较优势战略的实施还会强化这种国际分工形式,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入低附加值环节。

近年来,中国无论初级产品还是工业制成品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比较优势陷阱。

c

   众所周知,中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由以初级产品为主导产品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传统优势减弱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工资增长较快致使单位产品工资成本上升。亚洲金融危机后,东南亚国家货币大幅贬值,人民币汇率保持坚挺,使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优势消失。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呈现下滑趋势,再加上这类产品的价格弹性比较低,发展中国家多采用降低价格来扩大销售更加大了价格下滑幅度。由于过度依赖劳动力价格低的优势来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导致中国已滑入了比较优势陷阱。

   2.交换贸易条件恶化

   从上述分析我们得知中国净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在总体上是趋于恶化的。在国际贸易中初级、低档的资源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交换的贸易条件也是趋于恶化。从需求方向看,无论是市场份额,还是价格水平,前者都趋于下降,而后者都是趋于上升的。从供给方面看,前者的技术落后,生产成本日益增大且更易被发达国家的需求改变而置于死地。因此,中国以资源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贸易结构导致中国贸易条件恶化,不利于中国的发展,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3.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优势难以为继

工资的快速增长使得产品成本增加导致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产业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需求日益减少,且需求弹性小,附加值低,国际市场容量增幅有限。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出口产品的贸易结构在国际贸易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极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4.大国经济效应限制了中国比较优势的发展

中国的对外贸易经过30多年的持续发展,中国对外贸易具有大国规模以后,出口扩张难度增加。由于对外贸易基数很大,如果保持现有速度将意味着每年新增一个中等贸易国的贸易额,显然这是不易达到的。贸易规模的扩大,与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出现。中国出口产品屡遭反倾销调查、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典型事例。

5.引进外资的方向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问有偏差

由于实行比较优势战略,各地都比较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表现在利用外资方面就是大量的外资投入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资企业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占用中国配额,压缩了国内企业的出口。另外,外资企业还与中国国内企业争夺国内市场。这与中国想利用外资提升产业结构的本意有偏差。它强化了中国低水平的产业结构,不利于产业的升级替换,从而可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案例评析:

 

比较优势陷阱之所以形成,主要是由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逐步加快,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假设已经发生了变化,一些分析方法已不适应当今的形势。

1.比较优势理论假设国际贸易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条件下,国际问商品价格的差异反映了一国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可以直接形成竞争优势并成为引发对外贸易的经济变量。而在现实中的国际贸易市场结构是不完全竞争的,商品价格大于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不能如实地反映一国的比较优势,从而引起贸易福利的不均衡分配。

2.比较优势假设规模报酬不变,密集使用的要素越多,其产出越多。但在现实中,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新要素的发现,以及国家之问的贸易壁垒降低,跨国公司的足迹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规模经济(规模报酬递增)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威力。

3.比较优势理论假设资源和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问流动。然而现阶段,生产要素、资源可以在国际问流动,特别是发达国家更多地向外部及发展中国家获取资源,这样使得发展中国家利用资源的效率降低。

4.比较优势理论把国家当作了贸易的主体。实际上,企业已作为贸易活动的主体,但企业对贸易的能动作用在比较优势理论中得不到充分的反映。

5.比较优势理论所讲的比较优势产品是本国产品问的比较,而在一国国内具有优势的产品并不一定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才是产品通过市场检验的资格。

6.传统的比较成本学说仅考虑了成本一价格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却忽视了非价格因素的重要意义。在当今世界,为了取得竞争的优势,生产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把主要力量集中在非价格因素的竞争上。

7.比较优势理论对各国比较优势的分析是一种静态的、相对的分析,忽略了贸易的动态利益,即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的演进、技术的进步以及制度的创新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长期实行单纯的比较优势战略会造成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得不到升级,这也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分工不利。加上劳动替代技术和资源替代技术的出现,使得发展中国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的丧失,要素比较优势出现逆转。

8.由于不同的要素会带来不同的利益。各国的经验表明,制成品的出口比初级产品出口带来较大的利益,而制成品中,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一般要比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带来更多的利益。